停火墨迹未干:炸弹撕开伤口,巴勒斯坦“内战”开场?

极速赛车官方微信群二维码

极速赛车官方微信群二维码

  • 首页
  • 极速赛车官方微信群二维码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极速赛车官方微信群二维码 > 新闻动态 > 停火墨迹未干:炸弹撕开伤口,巴勒斯坦“内战”开场?

    停火墨迹未干:炸弹撕开伤口,巴勒斯坦“内战”开场?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7:06    点击次数:108

    停火协议墨迹未干,和平幻象仅存一日。2025年6月25日凌晨,拉姆安拉的睡梦被以色列炸弹撕碎,居民楼轰然倒塌,尖叫取代了茶杯的余温。这不仅是外敌的入侵,更是内部溃烂的冰冷印证。当愤怒的火焰被自己人的水枪扑灭,那被掩盖的伤口,正以更残忍的方式撕裂巴勒斯坦。

    停火协议的墨水还没干透,和平的幻觉只维持了不到二十四小时,以色列的炸弹就在2025年6月25日的凌晨,落在了拉姆安拉睡梦中的人们头上。

    前一天夜市里的茶杯仿佛还温着,关于和平的闲聊还响在耳边,转眼间,战机的轰鸣就取代了一切。居民楼像一叠被推倒的积木,在黑暗中轰然坍塌,街道被碎石和尖叫瞬间填满。天亮之后,新闻播报的数字冰冷得像一块铁:3人死亡,7人受伤。

    医院里,医生和护士在血泊与哭喊声中奔跑,这点本就紧绷的医疗资源,在一场凌晨的空袭面前,脆弱得像一张纸。以色列军方照例发表声明,说这次行动的目标是“支持伊朗的恐怖分子”。这个理由,拉姆安拉的人们听了几十年,只觉得一年比一年更苍白。

    炸弹掀开的废墟之下,埋着的不仅仅是遇难者的尸体,更是一种被掩盖许久的内部溃烂。当愤怒的人群冲上街头,他们要面对的,除了以色列的枪口,还有自己人递过来的枷锁。

    这场空袭,源于半个月前的一场豪赌。以色列代号“上升狮子”的行动,把伊朗的核设施砸了个稀巴烂。作为报复,伊朗的导弹也让以色列尝到了经济重创的滋味。谁也没占到便宜,双方这才疲惫地坐下来,在6月24日签了停火协议。

    但这纸协议从诞生之初,就故意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:巴勒斯坦,早就不是一个整体了。

    地图上,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是两个被隔开的区域。现实中,这是两条完全相反的路。

    加沙,被哈马斯牢牢掌控。以色列的封锁让这里的失业率高达47%,几乎成了世界最大的露天监狱。但围墙越高,抵抗的意志似乎也越顽强。哈马斯的武装力量“卡桑旅”,曾在2021年一口气向以色列扔了四千多枚火箭弹。用以色列情报部门自己的话说,从加沙射来的炮火,是西岸的一百倍。

    而在约旦河西岸,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,则在上演另一出戏。

    自从阿拉法特去世,阿巴斯接手了法塔赫,这里的主旋律就从抵抗变成了合作。法塔赫曾是街头巷战的代名词,但在《奥斯陆协议》之后,它选择坐上谈判桌。2016年,阿巴斯政府和美国、以色列达成了一项协议,核心内容就是:我们放下武器,你们让我们继续管着西岸这片地。

    这份在许多同胞眼中如同卖身契的协议,让西岸人活在一种拧巴的双重压力里。

    一边,是以色列军队毫不客气的日常“光顾”。每周平均四十次的搜查,过去三年拆掉三千多栋房子,占领军的姿态从未改变。另一边,却是自己人的“维稳”力量。那些由美国出钱、出装备、出教官训练的法塔赫安全部队,首要任务不是对外,而是对内——阻止任何本地人向以色列发起攻击。

    有好事者统计过,在西岸发生的一百八十多起民众自发袭击事件里,超过六成,都是被这支“自己人的部队”提前掐灭在了萌芽状态。这种感觉,就像被人捆住了手脚,然后眼睁睁看着强盗在家里搬东西。

    治理模式的不同,直接改变了人心向背。巴勒斯坦大学过去五年的民调,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这种变化。在西岸,对哈马斯的支持率从不起眼的28%一路爬升到47%,而对执政的法塔赫,支持率则从51%的“绝对优势”跌到了38%。

    民心不是水泵,想抽到哪就到哪,它是水,只会往低处流,往活路走。一个看起来最不合逻辑的数据是,过去两年,大约有2.8万名西岸居民,选择拖家带口,搬到那个被重重围困、物资奇缺的加沙。这种“逆行”,把西岸生活的绝望感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    阿巴斯政权的脆弱,写在他的账本上。美国每年大约4亿美元的援助,撑起了政府预算的65%。以色列更是捏住了他的命门——代收税款。这笔每个月约1.3亿美元的钱,是以色列对西岸的控制阀门。2022年,以色列只是稍微拧紧了这个阀门,扣了一部分钱,西岸的公务员就连续三个月发不出工资。

    巴勒斯坦有句老话,石头缝里钻出的橄榄树,总比温室里的玫瑰经得起折腾。西岸,就是那座越来越不牢靠的温室。从1993年《奥斯陆协议》算起,以色列在西岸的定居点从76个暴增到279个。法塔赫得到的所谓行政管理权,换来的却是实际控制区缩水了23%。

    妥协,没能换来和平与土地。它只是让蚕食的过程,变得像温水煮青蛙一样,不那么撕心裂肺罢了。

    所以,当拉姆安拉的炸弹落下时,愤怒的火苗刚在街头燃起,就被自己人的高压水枪浇灭了。公开的抗议被迅速压制,但地下的暗流却因此找到了新的入口。

    一个叫穆罕默德·萨利赫的中学老师,悄悄成了抵抗组织的新领袖。他不像传统的武装人员那样张扬,而是在清真寺的地下室和废弃的仓库里,召集那些和他一样,对内对外都已失望透顶的年轻人。他的出现,以及前不久在阿巴斯办公室外发现的那枚被伪装成礼品的炸弹,都是内部压力锅即将爆炸的危险信号。

    最终,萨利赫还是没能逃过以色列无孔不入的情报网,被捕,然后被杀。

    以色列以为自己又拔掉了一颗钉子,但他们不明白,杀死一个萨利赫,只会催生出更多的“萨利赫”。他的死,没能吓住任何人,反而让他成了一个传奇,一个符号。在拉姆安拉的学校里,孩子们不再公开谈论政治,却开始在课间悄悄分享萨利赫的故事。一颗新的火种,已经埋进了更年轻、也更决绝的一代人心里。

    这场不大不小的悲剧中,国际社会的沉默尤其响亮。联合国、欧盟、美国……世界好像集体戴上了耳塞。

    这种安静并非偶然,而是一种长期的默契。西方世界嘴上挂着的“两国方案”,在实际操作中,早已把巴勒斯坦当成了两个可以分别处理的“问题”。这种“分而治之”的策略,客观上默许甚至鼓励了巴勒斯坦内部的分裂。一个统一的、团结的对手,远比一个内斗不断的对手要难缠得多。

    选择性的失声,让以色列可以从容地、几乎不受任何实质性压力地执行自己的计划。

    历史的教训并不远。1948年,以色列宣布建国,周边数倍于它的阿拉伯世界之所以一败涂地,内部无法形成统一战线是致命原因之一。七十多年过去,巴勒斯坦人自己,正在重演这场悲剧。加沙射出的火箭弹,和西岸伸出的橄榄枝,不仅没能形成合力,反而在相互消耗,让彼此的努力都显得荒诞。

    6月25日的炸弹,撕开的裂痕深不见底。它让所有人都再次看清,外部的压迫固然致命,但内部的分裂,才是那个让伤口永远无法愈合的真正原因。

    萨利赫死了,但他的故事成了孩子们睡前床头的私语。炸弹撕开的裂痕,总会有新的东西长出来,只是没人知道,那会是什么。



    栏目分类